热门推荐 /HOT
电商建序 跨境B2C需走出“阴影”
发布时间:2014-03-10 16:53:07
来源:baiyiting

对青岛而言,传统外贸出口是老文章;跨境B2C,却近乎“隐形”。
青岛跨境电商从业者选择这样模糊形容:像给国外友人寄了个礼物。
面对日益零碎的国外订单,青岛小额跨境B2C萌生。商品出口过程与传统报关大不相同:订单金额低,多以“个人行邮物品”方式申报出口,一封EMS、UPS空运件“漫天飞”。这一过程没有通关成本,不需要上税,但同时也无法结汇和享受退税。
跨境B2C的“野蛮萌发”,是国内“跨境电商”试点的主因。2014年青岛正式入局,1月27日,海关总署正式批复青岛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。近日来,跨境电商重点企业座谈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相关单位座谈、2014青岛跨境电商峰会……充分证明了2014年跨境电商在青岛的热度。
等待青岛跨境电商试点政策的同时,青岛的外贸企业、物流、支付和园区等,都从自己角度,对于青岛跨境电商的规范与整合,提出了自己的想象。相比于杭州、深圳等电商基础成熟的城市,青岛跨境电商氛围依旧太弱,而且需要理性引导。
零售订单引发“纷飞件”
“要做跨境电商,最大的问题是,如何让运作商品出口的企业和个人浮上水面。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青岛跨境贸易商感慨。
据青岛海关统计,2013年,青岛市进出口邮政快件126.2万件,非邮递快件345.9万件,其中80%以上为跨境电子商务成交。再看“隐形人”规模:目前,青岛市注册资本200万元的中小企业约有13万户,近60%开始从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。粗略统计,青岛个人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数不低于1万人。
一位城阳仿真饰品商透露了操作流程,企业借助国内某第三方网上商城接到国外订单,第二天通过EMS、UPS等发空运件,3到5个工作日客户就能收到,然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结款。他比喻像给国外的朋友发了个礼物,属于个人样品件,价值也不高,不需要报关报检。
据记者采访了解,目前,青岛此种方式出口的企业,其产品多集中在体积小、单件货值相对较高的消费品领域,如假发、仿真饰品、渔具、乐器、玻璃工艺品等。其最早开始于2008年外贸市场急转直下后,前身为青岛传统外贸公司,零售为“副业”;还有部分草根创业者电商,“打野食”为主战场。
“归根结底是国际市场的变化,以前是批发商批量采购,现在直接通过网上平台对口客户做零售。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青岛假发商告诉记者,传统产品在海外的销售价格,是批发商在海外销售渠道上加价;现在跨境B2C没有销售渠道费用,但航空件的物流成本高,10公斤货物发到美国,经济型快递大概也需要上千元。
最终这笔账依旧合算,高物流费用远低于销售渠道层层建设成本。比批量出口更高的利润和日益增加的网上客户需求,成就了这批“隐形人”的生意。
自甘“隐形”背后有苦衷
在记者针对跨境电商的采访中,企业或个人采访结束皆叮嘱:采访为私下探讨,不能署名,不要透露出口产品的性质、数量和出口途径等细节。
市北区一家汽车零配件出口商透露,“隐形”所担心的事情有两件:一是出口的商品是否会牵扯税务问题;二是不清楚产品出口流程是否正规。
当被问及是否想过“出口退税”时,他表示,量太小种类又不同,即使有报关方式,也尚且“不够工夫钱”。转而,他又纠结表示,现在零售的量依旧不大,企业利润刚够维持人工成本。如果有退税,产品在国外的价格和市场都会转好,企业生存状况会好很多。
有苦衷的拒绝背后,依旧是青岛跨境B2C的“无序化”。目前,青岛跨境电子商务在某种程度上,是半灰色状态,由于订单金额低,数量比之杭州、深圳、广州等地,基本不成规模。而且,为节约成本都以“个人行邮物品”方式申报出口,避免了通关成本,不需要上税,但同时也无法结汇和享受退税。
显然,这只是暂时“过渡状态”,相关跨境电商的规范化流程正在酝酿。早在2012年7月,中国(杭州)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,提供了“清单核放、汇总申报”的杭州模式,拥有报送单、结汇以及现在由税务局代开的增值税发票,企业也可享受出口退税。
从源头理顺跨境电商,青岛兵至城下。1月27日,海关总署正式复函青岛市政府,批复青岛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。在近日举行的“2014青岛跨境电商峰会”上,青岛海关监管通关处副处长周晓,在介绍国内跨境电商的五种典型模式后表示,最看好的也就是同样出口为主的杭州模式。
秩序化中的“跨境平台”
秩序化的青岛跨境电商,要完成“散乱”到“集合”的转变。正如青岛一位业内人士分析,首先把大家聚到一起,然后明确行业纪律,有了规则后讲方法,最后看成绩。
然而跨境电商的泛化失力的问题,就出在这里。所谓“跨境电商”,从企业着眼,是一条由“工厂—外贸—网上商城—物流—支付”等多个环节串联起来的产业链;而从政策角度来看,又牵涉了“海关、检验检疫、税务和外汇管理”等多个环节。其中任意几个节点串联,都会形成主导方不同、影响力也各异的跨境电商平台。
国内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现行情况,从政策创新来看,皆是针对本地区跨境电商需求的想象:上海依托东方支付平台,进口包裹清关模式;杭州与宁波,依托电子商务监管中心,出口包裹清关模式;郑州的“出口转内销”模式;重庆的“服务商代理结汇”的模式……其特性和流程各有不同。但无一例外,一旦试点政策明确,工厂、外贸、商城、物流、支付等将围绕政策迅速串联成“跨境平台”。在“2014青岛跨境电商峰会”上,青岛海关监管通关处副处长周晓也建议,青岛跨境电商出售的货物以邮、快件等方式运输,分批核放出境,定期将已核放清单归并形成报关单,通过中国电子口岸将数据提供给税务、外汇部门,便利电商企业办理退税、结汇手续。
目前,从青岛市跨境电商试点建设的已明确政策来看,可以看到“集中监管、清单核放、汇总申报”的表述。从跨境试点获批至今一个月时间,青岛市商务局、青岛海关、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、市外汇管理局及市国税局各职能部门,已经组织相关座谈多次。据记者了解,目前青岛跨境电商试点政策,多个部门正在联合讨论制定之中。
“节点”企业的跨境想象
“2014青岛跨境电商峰会” 200多家上,青岛企业参与其中,可见青岛企业界对于“跨境电商”推行的巨大热情。在硬性政策酝酿过程中,参与不同“节点”的企业,都表现出对青岛跨境电商平台各种角度的“想象”。
扮演“输送车”的物流企业,青岛空港物流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物流园依附于空港园区优势和办公楼、监管仓库等硬件,希望能够为海关的“集中监管”提供支撑平台,并为企业提供货物进园、清关、仓储、物流等多个环节的集中服务。
承担“地主”角色的产业园区又有不同。作为新建的专业电商产业园,青岛宇创凡电子商务产业园园区管理中心经理王莉描述,基本是杭州、上海等成熟电商产业园生态圈模式。希望凭借临近青岛国际机场的交通区位优势,和电商产业园一流硬件,将电商人才、软件、支付、仓储物流等关联企业引至园内,并为海关、商检等职能部门提供办公场所,实现跨境电商的“园区化”。
作为“钱袋”的第三方支付型企业,前不久,央行上海总部在上海自贸区启动了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。银联支付、快钱、通联等5家支付机构与合作银行对接签约。而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,在青岛扎根,打下了良好的第三方支付基础。
此外,一批实力雄厚的传统外贸企业,正在趟出自主跨境平台建设之路。2014青岛跨境电商峰会上,迪生集团总经理刘广利透露,2012年,迪生在美加州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自有仓库,海外消费者下单,由企业海外仓出货,年贸易量增长超过50%。“目前,青岛很多企业跨境电商概念不清。而且,相比于广州、深圳等电商基础成熟的城市,青岛跨境电商的氛围依旧太弱,而且需要理性引导。”青岛网商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对于青岛企业进行“跨境电商”科普与规范,或许才是目前当务之急。
青岛一服装企业的工人在生产出口到海外的服装产品。
上一篇:
礼品展吹起“饰”界风
|
下一篇:
"中国制造"三十年:大跨越后争创新优...